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时间:2024-09-23 11:59:04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厘米》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厘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3、练习巩固、实践运用;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习: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习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 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习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 ……此处隐藏16981个字……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

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认识厘米》说课稿11

曹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体交流中得出正确又简便的方法。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量一量”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组织了几次估测活动:⑴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估测,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测量的灵活性,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量长度的价值。

《《认识厘米》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