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国际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0 19:43:08
国际教学反思

国际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际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教学反思1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通过研读,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教学中,我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掌握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接着,与学生共同研读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读、悟、听、说”中感受网络的神奇。最后,我又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喜欢的段落。我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时的运用恰当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表示感谢并进行鼓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这节课中,我也注意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国际教学反思2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讯。讲述的是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我国政府派出专业救援队前去支援灾区救助,我国国际救援队出色完成任务。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但学生不能深入找到关键的语句或词语来说明问题,如“余震还在不断发生”认真、细心”等;学会找关键词句,这是今后要加强训练的一个方面。

国际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作用及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初步体会互联网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2、了解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1、课间播放flash动画音乐。

2、用“网”组词,引出主题“国际互联网”,欣赏图片,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

3、过渡: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老师想考考大家。

二、检查朗读,切入课文

1、师出示词语。

蜘蛛 电缆 光缆

悉尼 远在天涯 近在咫尺

查阅资料 逛商场 付款

息息相关 快捷 方便 丰富多彩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电缆”、“悉尼”、“远在天涯”、“近在咫尺”、“息息相关”。

(3)齐读。

(4)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2、词语学得这么好,相信大家课文也一定读得很棒,师相机检查朗读,并评价。指导读文中的一个长句子。

三、指导朗读,交流体会

过渡:我们又读了课文,那么你们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最想知道关于“国际互联网”的什么呢?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大”。

(1)指名读感受最深的地方?为什么读这里?

(2)你体会到了什么?(互联网很大)从哪看出来?找词语,指导朗读。

3、过渡: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了国际互联网很大,那么第二自然段还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呢——指名读。师出示课文内容。

(1)读出它的“快”。

(2)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它的“快”。

(3)师述:我们不但可以在网上发送电子邮件,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这叫“可视电话”。真是应那句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课文是怎么说的?指导读“虽然……‘地球村’。”

(5)读了这一段内容,你还有哪些体会,说一说。

(6)带着独特的体验,分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4、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际互联网真的很大,而且方便快捷。当然,这只是关于国际互联网的一小部分知识,我们还应该了解的更多,因此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四、课后练习

1、搜集“国际互联网”相关知识。

2、再读课文,与父母、同学展开讨论“文明上网”的问题。

国际教学反思4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引导下,我乘机向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这么奇妙让远在天涯的人,近在咫尺?”由于之前预习过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从而使课题浮出水面,揭示了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题眼,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通过研读,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最近的教学中,我也有意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在通读课文后分段,并概括段意。经过一个单元的课文练习后,他们分段已经相当准确了,但在概括段意方面仍较薄弱,只能用书上的语言来说,因此显得冗长繁复。万事开头难,勤能补拙,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篇科普读物,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课上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国际 ……此处隐藏7565个字……互联网》第二课时教学,我力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抓住学生倾吐的需要,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用写话的形式表现,利用自制书签来体现语文课堂的美的教育,并通过学习互赠书签的方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课前名言警句的搜集也能训练学生对于信息的抛售与整合能力,为实现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生作努力。

《诚实与信任》课文的第三段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内容,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以加深对“可爱”和“不由自主”的理解和感悟,体会反问句蕴涵的深刻内涵与强烈的情感。文中所说“美好的境界”指的互相信任,友好功处的境界。人与鸟是这样,人与人更是这样。最后再指导他们读出反问的语气。使学生能够理解“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作者要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写话练习时引导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学了这则感人的故事,也在我们身边寻找了一些有着诚实和信任这种美德的榜样及这一类的名言警句,相信你对诚实和信任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这样学生很好写。

国际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主要让大家了解国际互联网,知道国际互联网的特点、原理以及作用。其实对于学生来说,网络已经不是陌生的事物,自己家中能运用国际互联网的也不少。因此,这课对学生来说能解决他们对网络的好奇之感。

上课时,我主要抓住国际互联网的三个特点来教学。一是“大”。让学生在第二小节中找到能表现国际互联网“大”特征的词语,读出“大”的感觉。接下来要解决国际互联网的工作原理。这需要学生明白这个“网”中的“线”其实就是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因此就能归纳出它的第二大特点:“快”。课文举了一个例子正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速度很快,让学生理解“地球村”的含义。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多”,国际互联网的作用多。课文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写,也没有能详尽地描述。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国际互联网的作用,有很多自己知道的,还有很多自己没有听说过的,不能了解的。通过讲解后,学生对国际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国际教学反思15

国际经济法作为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其教学内容的庞杂性、抽象性,对其教学的反思从未间断。基于西部高校身处经济欠发达、国际贸易较少的西部,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更多的困境。本文将立足西部高校,反思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困境,并尝试探寻解决方法。

国际经济法作为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地位一直以来未受撼动。但是,由于国际经济法课程具有内容庞杂、学科交叉性强、距离生活较远而不易理解等特征,对于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考也从未间断。对于一些深处西部的的高校,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与困境。

一、西部高校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原因

(一)教学内容生涩,学生学习兴趣低迷

首先,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十分庞杂,且距离生活较远。国际经济法体系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等;其范围涵盖调整私人国际经济交往的民商法规范、地方政府管理对外经济交往的法律规范、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1]以上体系中,除国际贸易法与学生学过的基础课程之民法、合同法等有所重叠,其余诸如国际税法、国际投资法等均属于离学生生活较远、生涩难懂的内容。单就国际贸易法而言,又分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等具体内容,其中公约、条约、商业习惯等不计其数。虽然大部分教材均主要要求掌握《联合国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但以上三个公约及协定对学生而言仍因生涩而较难理解。例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方式等均存在此类特征,西部高校学生对船舶大都毫无概念,理解贸易术语就显得愈发困难。

其次,西部经济欠发达,国际贸易较少,学生认为国际经法缺少实用性。很多学生坚持“国际经济法无用论”,觉得自己身居内地,以后不会从事国际经济法相关实务,国际经济法知识对以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2]由此,在西部高校的大部分学生中,学习国际经济法的目的无外乎学分的强制需求及司法考试的少量分数需求。

(二)双语教学难以开展

首先,师资不足。按照教育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力争三年达到所开课程的5%-10%。[3]但是,在西部高校中,尤其在西部普通高校中,仍存在法学学科未曾开设过任何一门双语课程的状况。在广大西部高校中,由于财政及地域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吸引人才并非易事。由此,能够胜任国际经济法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十分稀少。

其次,学生接受能力不足。法学教育在我国并非精英教育,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基本都存在法学专业。部分西部高校由于生源等原因,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四、六级通过情况均不理想。在英语基础较差的前提下,试图开展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双语教学十分困难。加之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庞杂及抽象性,国际经济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广泛存在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氛围

随着司法考试在就业工作中的日益凸显,许多西部高校的法学专业均以司法考试作为自己教学的突破口。基于司法考试在西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又由于国际经济法在司法考试所占比例较低的现状,且国际经济法课程开设大都在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司法考试的大三下学期,以上原因均严重加剧了国际经济法教学的困难。

(四)国际经济法教学实习基地匮乏

西部高校法学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良好机会。由于地域及资源限制,西部高校法学学生的实习单位基本为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外贸公司或银行目前均不可能成为西部高校法学学生的实习基地。由此,更进一步拉开了西部高校法学学生与国际经济法的距离,真正意义上造成了国际经济法的无用。

二、西部高校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困境之建议

(一)师资重组,改进教学方法

基于西部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但又引进困难的现状,可以尝试与外语学院的教师进行合作的方式。在已有的师资条件下,校内开展培训,借力外语学院的语言优势,提升本校法学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此外,可以加强现有教师的校外培训,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整体的师资力量。

另一方面,现有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兴趣引导的方式,结合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二)结合地方特色,以市场需求带动教学

西部高校虽然的确存在经济欠发达、国际贸易量较少的实际情况,但一切都是相对的。西部高校应当结合地方特色,例如云南高校可以结合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需求,培养掌握小语种的法学人才。另一方面,西部高校应与东部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法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能有效激励在校学生学习国际经济法的热情,并且有助于培养和输送国际经济法人才。

《国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